文章作者:
安溪国宇医院康复医学科 张峻斌
清代名医黄元御穷毕生心血研究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及《伤寒杂病论》等医家经典,开创“一气周流、升降循环、如环无端”的理论,不但指导临床能提高疗效,还善于总结著有《四圣心源》。“一气周流”理论认为:人体内有一股无形的气在不停的周流运转着,犹如地球之大气周转一样。先天之气--元气,带动后天脾胃之气旋转。脾气和胃气通过升降旋转,带动肝、心、肺、肾之气左升右降,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“一气周流”循环。


“一气”即“元气”,“一气周流”就是元气在人体的运转方式,元气同时也是整个“一气周流”的原动力,《黄帝内经.素问》言:“经脉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”。这股周流之气一但在任何一个环节、任何一个段落出现郁滞(气郁于“病灶”处),出现该升的气升不上去,该降时降不下来,一气周流运转不畅都可能使人生病。临床上活用“一气周流”理论,即使用很普通的穴位或药物,手法或针法来调节疾病状态的气机升降,往往能举重若轻取得疗愈的效果。
2017年8月17日上午,国宇康复医学科来了一位长相可爱但体质虚弱的宝宝。这名才五个月大的男婴罹患腹泻近一个半月,每日拉肚子达7-8次之多,母亲几乎每日以泪洗面,进门第一句话就充满了无尽的辛酸:“我这可怜的宝贝几乎1/3的时光都在拉肚子啊!”。罹病期间全家跑尽了安溪本地及泉州各大医院的儿科、胃肠科,最后慕名来到国宇医院,儿科专家王萍主任经过详细问诊,体格检查和血液、大便等常规检查,排除了感染引起的腹泻,建议转诊康复医学科以非药物疗法调理肠道功能。
康复科详细触摸检查,发现男婴脘腹胀满的同时,双下肢冰凉,足底冒着虚汗、脚掌指的屈肌肌张力亢进,十根脚趾呈屈曲近乎挛缩状态,哭闹时更为明显。中医认为婴儿为纯阳之体,四肢为阳气之末。《灵枢·始终》“阳气受于四末”,《素问·阳明脉解篇》“四肢者,诸阳之本也”。

肺主气,脾为生气之源,气之根在肾;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;脾、胃、肝、胆、肾、膀胱的经络全部集中在脚趾,肢端又是阴阳经脉之气交汇处。显然,如环无端的“一气周流”循环受阻,这团气郁结于肠道导致蠕动亢进,脘腹胀满而腹泻连连,气不能上下通达地循行,造成下肢冰凉脚趾挛缩。
1、通过轻柔的按摩手法,重点刺激男婴的双脚,从脚趾、脚掌、足踝到膝关节,疏通腿脚六条阴阳经脉。在按摩腿脚的同时,每隔3-5分钟触诊检查腹部一次,能感觉随着脚掌脚趾逐渐变柔软和皮温回升,脘腹胀满现象亦伴随着多次肛肠排气而改善。


2、配合点压手太阴肺经、手阳明大肠经穴位;按揉腹部经穴及捏脊3遍而结束治疗。


每当婴儿哭闹而脚掌脚趾处于屈曲挛缩状态时,医者有意识地将其脚掌脚趾往反方向牵拉伸展,帮助挛缩中的足底经筋(包括拇长屈肌、拇短屈肌、趾长屈肌、趾短屈肌和足底筋膜)达到离心收缩的训练效果。当然施力必须以柔和的巧劲,以免娇嫩的肌腱和骨关节受伤或造成脱臼的遗憾。

治疗过程中的小男婴通常难以配合,我们让他母亲全程抱在怀里以增加其安全感。应对不时的哭闹、抗拒与挣扎,康复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地转移小宝贝的注意力,方能顺利完成操作。第二次治疗时发现小男婴有白袍恐惧症,医者赶紧脱下白大衣,去除恐惧拉近距离,以便继续治疗。


应对男婴慢性腹泻的疗程,我们建议每日上、下午各治疗一次,6天12次为一个疗程。没想到第三天(8/19)电话回访得知,第一天连续两次治疗后腹泻已经从原来的7-8次,减少到3-4次,第二天已完全恢复正常且大便成形(1-2次/日)。
上述婴儿慢性腹泻的治疗思路乃受教于清代黄元御“一气周流、升降循环、如环无端”的理论所启发。针对脘腹胀满但下肢冰凉、足底冒汗和脚趾挛缩的症状表现,我们以引气下行,激发四末阳气的治疗调理手法,将郁滞肠道的气向下引至脚掌,恢复和促进了“一气周流、升降循环、如环无端”的常态运转,既解决了男婴慢性腹泻的困扰,也改善了腿脚的症状,可谓一举二得,相得益彰。
起自:腓骨后面2/3。
止于:足大拇指末端基底部。
神经支配:胫神经的腓侧深部分支(L4-S2)
功能:跖屈、拇指屈、足内翻。
起自:胫骨后面中1/3
止于:外4个跖骨运节基底部
神经支配:胫神经的腓侧深部分支(L4-S2)
功能:上固定跖屈、2-5趾屈、足内翻



